水电之家讯:王凯军教授,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,是厌氧大师lettinga教授唯一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博士生。他是我国厌氧技术的重要推动者,是厌氧发展中扮演着承上启下、链接中外、创新发展的关键人物。由他和左剑恶、贺延龄以及山东十方公司组成的第三代厌氧研究团队,提出了设备标准化这样极大促进了厌氧发展的战略性思想,实现了UASB工艺关键技术和颗粒污泥培育技术的重大突破,推动实施了UASB等厌氧反应器的工程应用推广,带来了我国厌氧技术的迅猛发展,为我国厌氧技术的产业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。如今的厌氧技术,已经在一代又一代厌氧人的努力下走向成熟,厌氧技术发展未来的方向在哪?值得大家深思。本文是王凯军教授对未来厌氧工艺应用和创新方向的思考,根据他在“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(第七届)”上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。
1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现状
伴随着快速城市化进程,我国的污泥产量将不断增加。2015年突破了3500万吨,预计到2020年污泥产量将突破年6000万吨。此前,污泥处理的资源化、能源化导向是非常明显的,但是技术路线一直不是非常明确,但从这几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建部发布的文件来看,都对污泥处理处置的技术路线与方案选择、单元技术、污泥处置方式及相关技术进行了明确规定,从政策的引导、技术路线的选择、技术研发、可持续性等方面,厌氧消化技术占据了重要的位置。
图1我国污泥处置现状
2厌氧消化技术现状和挑战
既然这个题目是讲厌氧消化,我个人认为厌氧技术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技术,因为在各个领域如果讲资源循环利用、可再生能源等等,厌氧技术无疑是一个减排的关键技术,而且从技术受资金追捧程度来讲,在厌氧领域有达到300倍以上的,这个数字是非常引人注目的。
厌氧消化技术的发展瓶颈:
1、污泥破壁问题:由于剩余污泥的细胞壁结构稳定、难于生物降解,所以需要解决细胞壁的破壁难题,才能保证污泥的有效降解。
2、反应效率低:普遍消化技术难以实现高效甲烷化,需要解决水解酸化菌与产甲烷菌各自最优环境,实现高效产甲烷。
3、厌氧系统能量净输出低:系统能耗远远高于系统产能,难以实现能源自给。需要解决高效热电联产、高浓度厌氧、多物料厌氧,才能实现自给。
这三个方面是我国厌氧消化技术目前的瓶颈,解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有不同的技术路线。
水电之家为您提供最全面的管材,管件,水电,电线,电工,管材水电品牌的装修知识点和各种管材水电的导购与在线购买服务,拥有最便宜的管材水电价格和最优质的售后服务,每天都有秒杀的抢购活动哦!敬请登陆水电之家:http://shuidian.jc68.com/